当前位置: 光明新闻网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海外代购确有风险,孕产妇更需谨慎

来源:| 2019/2/15 18:51:26|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以后,21岁至35岁的年轻人已占到营养品消费群体的77%,中国也步入了一个“大健康”时代。

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潜力也催生了进口营养品的商机,很多国人尤其是孕产妇往往都偏向于选择进口营养品。进口营养品真的安全可靠吗?

代购进口营养品在我国成常态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维生素和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达1355亿。而在这庞大的市场背后,国外的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不少国人迷信国外的膳食增补剂,并通过各种途径购买。目前进口营养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包括零售药店、直销、电商以及时下非常流行的海外代购。

而随着海外代购营养品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利润可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主要以淘宝和微信平台为主,而多由代购商或个人进行销售。代购进口营养品在我国成常态。

海外代购营养品有一定风险

在食品安全日益严重的今天,有些人觉得国货质量值得怀疑,殊不知国外的进口产品质量同样良莠不齐,安全性难以考证。

此前,微信朋友圈里一则“无良商家回收保健品空瓶,海外代购‘水太深’”的帖子引发大量转发。传言,澳大利亚代购高价收购SWISSE保健品的空瓶,带盖10元/个,不带盖5元/个,回收真药瓶添加假的保健品来卖给消费者,以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曾发布调查报告,指控沃尔玛、GNC、塔吉特公司以及四大零售商明目张胆地出售假冒保健品,要求他们立即停止销售。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人员曾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新西兰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鱼油产品,所含脂肪酸成分Omega-3低于标记含量。另外,多数产品的氧化程度超过建议上限。

而按照我国《进口药品管理办法》第三十九第三款规定:进出境人员随身携带的个人自用的少量药品,应当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管。携带非自用药,或大量进口药入境且进行售卖都属于违法行为。我国的法律不会对这些行为提供任何的保障,同时还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上图:孕妇营养保健品的渗透率&各类营养保健品的渗透率

数据来源:CTR-CNRS中国城市居民调查2016年H1 & CMBS中国母婴人群研究

进口营养孕产妇更需谨慎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孕产妇的生育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希望生育健康的宝宝,而且更希望生育聪明过人的宝宝,同时她们也非常看重孕期和产后的美丽,尤其是对体重、身材、皮肤格外重视。据CTR-中国母婴人群研究(China Mum & Baby Study)数据显示:94.7%的孕妈妈在孕期内会食用营养保健品,食用情况极为普遍。而在营养品的选择上,她们更倾向于国外产品。

其实,进口营养品除了在安全性和合法性存在质疑外,由于人种、生活、饮食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并不适用于所有中国妈妈。

从东西方的饮食习惯就可以推断出,准妈妈体内的营养构成或缺乏种类及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西方孕妇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及硒、锰、铬、钼等比较缺乏,而中国的准妈妈这类营养素基本不缺乏,或即使缺乏也不明显。如果购买的孕妇营养剂恰好是强化这些营养素的供给,中国准妈妈食用很容易造成过量,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胎宝宝畸形。

怀孕期间属于特殊时期,不仅关系孕妈妈的安全,更关系着宝宝的健康。入口的东西必须谨慎小心,营养品更是如此,如果盲目服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上图:孕妈妈从怀孕到现在的营养保健品花费&不同阶段孕期妈妈营养保健品花费

数据来源:CTR-CMBS中国母婴人群研究 Base:过去一年买过婴幼儿营养保健品的被访者

提醒:别盲目迷信海外产品,并不适合所有国人

营养品市场鱼目混珠且特色各异,海淘境外产品更需留心。专家表示,每个国家的营养品都是依据其本国人的体质、营养状况生产的。中国人拥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一味“迷信”海外营养品并不可取,它们不适用于所有人,所以跟风盲目购买是不对的,建议谨慎选购,最好是遵医嘱。

广东省食药监局提醒,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的营养品往往真假难辨,而一旦出现问题,权益难以受到法律保护,要想海外维权,可谓难上加难。再者,我国的营养品并不比国外差,其按照国人身体状况生产的,更适合国人食用,所以大家不必一味追捧纯进口产品。

而随着行业的规范逐渐完善,中国对营养品市场的加大监管,重点推动研发和生产优质蛋白食品、膳食纤维食品、新功能保健食品等。中国的营养品也正逐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