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光明新闻网 > 财经 > 要闻 > 正文

粉垄“自然力”:解人类生存环境痼疾 为民族昌盛赋势聚能

来源:光明新闻网| 2018/11/13 15:58:04|

  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当下,有一些不可不说的难点痛点让人们神经紧绷、眉头紧蹙,比如说屡禁不绝的食品安全问题,防不胜防的空气污染问题,关系民族延续发展的人口生育问题等。这其中很多源自土地、水体、空气、食物等被污染的问题,其实还可以从土地上找到解决之道。

  这不,近年来我国诞生了堪称农业革命的“第四代农耕模式”——“粉垄技术”。经过科学检测和实践验证,粉垄“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能让粮食提质增产,减轻“化学农业”程度,还可发力于盐碱地改造、耕地绿色修复、退化草原聚水生态丰草、生态环境优化、气候治理、防灾减灾、田园综合体构建等领域。

  粉垄彰显了“大道至简”的哲学精神,宇宙生万物,也必能容万物、养万物。人类是万物中最高级动物,其生存必有其自然性物质供养和自然性基本遵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地土壤、天然降水、太阳光能等天地资源。粉垄,犹如“金钥匙”和“总开关”,打开了一扇天地资源转化利用的“大门”,可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更加健康与和谐的世界。

  粉垄技术,系广西农科院韦本辉教授研究团队原创发明,其在国家主导推广、众多行业科技大咖力挺和区域及企业多元合作的情势下,解时代发展难点痛点,为民族昌盛赋能聚势,正为中国带来新一轮的深刻影响和变革。

  近日,就社会各界关注的粉垄技术的科学定位、大科学价值、超级共性关键技术等,记者对韦本辉教授进行了专访。

  1.一笔粮食增产账: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不争的事实。保障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的命题。

  2003-201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连年增长,然而,一边是粮食连续增产,一边是进口量不断攀升。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12358亿斤)。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而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7亿吨,有近2亿吨的缺口。

  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价格也在不断增长,不禁引发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粮食增产是缓慢的,粮价是上涨的,土壤环境污染是忧心的,农民因种田产值低积极性不高或转寻他行是现实存在的……然而,粉垄的出现,让这些似乎“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有了精确答案。

  农谚说:“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多打十斤粮。目前用我国小型拖拉机旋耕耕地,耕作深度一般只有14~16厘米。而粉垄耕作工具深度可达30-60厘米,比传统耕作超深耕作1-3倍,并且实现了耕层土壤均匀细碎而不乱土层,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粉垄过后,活土、保水、增产、增效、生态一切看得见、摸得着。

  粉垄超深耕让“多打粮食”有了着落。据专家测算,如果将耕地10亿亩粉垄平均加深到36.5厘米、盐碱地2亿亩粉垄深40厘米、草原10亿亩粉垄深35厘米,可粉垄活化土壤总共达9004.5亿立方,比现行农耕方式增加7023.5亿立方,增加354.5%。激活增加这些土壤,不仅为增加食物来源提供土地产出基础,同时向地下拓宽增容了国土立体空间9000多亿立方。

  10亿亩耕地粉垄,按照平均每亩每年增产粮食(农产品)150公斤计,每年可增产粮食1500亿公斤;2亿亩盐碱地粉垄,按照平均每亩每年增产粮食(农产品)300公斤,每年可增产粮食600亿公斤; 10亿亩草原粉垄,按照平均每亩每年草产量增产1.5倍,每年可增产大量的优质肉、奶产品。上述新增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至少可增加养活3-4亿人口。

  耕地土壤经粉垄一次,目前已达到8年持续增产!这样的持续效应,已经过10年科学求证。由广西农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多单位,在多省多作物进行试验显示,粉垄田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也能增产提质,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其化肥用量跟对照田相比减少0.35-4.29公斤,减幅达10.81%-30.99%。

  实践还证明:粉垄在零增加或适量减用化肥农药的条件下可增产10-30%以上,作物品质提高5%,贮水量增加1倍,能使粮食增产提质有保证了,大国粮仓无虞,食品安全有保证,中国人就端牢了自己的饭碗了。

  2.一笔生态环保账: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并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说到生态环保,雾霾是重点话题。在众多雾霾成因探索中,近两年有科学家研究发现,除了燃煤、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控制华北平原氮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氮肥释放的氨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达20%以上。

  韦本辉教授于2014年4月就在《中国农村科技》中发表文章,陈述了西北、华北等地免耕浅耕、化肥过量施用、过度抽用地下水资源,表土松化遇风“尘土”飞扬,加之土壤中过量氮氧化物和氨气释放,与工业污染物融合和气候等条件的耦合,就可能生成了令人可怕的雾霾和沙尘。

  治理氨污染,思路和方法是关键。有专家表示,如能在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农耕新方法——粉垄绿色农业,结合工业治污等措施,既可治理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雾霾气候灾害,又能促进该地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转型,增加“化学品”含量低的优质农产品来源,改变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资源不足局面,提升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对韦本辉教授的采访,记者了解到,由过去相对深耕改为免耕或拖拉机浅旋耕,耕作深度只有10多厘米,犁底层上移严重且非常坚硬,天然降水很难下渗利用,作物根系难以深扎等,在冬季农地土壤在地表覆盖物缺乏或苗期稀疏条件下,北方地区几亿亩面积的“上吐下泻”严重效应反应到几个省的空间,其土壤化肥浓度增高释放到空气中的氨气和二氧化氮相应增多,就充当了雾霾的直接“推手”。所谓“上吐”,就是土壤表土由于空气干燥水分蒸发,遇到风吹刮动变成“尘泥”上扬和氮氧化物、氨气挥发飘逸到空气中,参与“雾霾”的形成;所谓“下泻”,就是由于地下水资源缺乏和地下水位下降,诱发耕地中的耕层土壤水分被严重下渗,表层土壤处于严重“饥饿”干旱,又加剧了地面尘泥和氮氧化物、氨气“上吐”的贡献力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10年来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比国际标准用量超量1.5倍,2015年每公顷高达361.99公斤,比1978年58.89公斤增长5.15倍,比国际标准用量超跃1.6倍。而化肥利用率只有30%,这表明这些施入农田的化肥至少有20-30%氮氧化物、氨气被释放到空气中参与了雾霾形成。

  粉垄作为一种绿色农业,有望是北方地区治理雾霾的“助推器”。这是因为,粉垄深旋耕扩建了耕地中土壤“四库”,即土壤养分库――单位面积上松土量增多1倍、可供作物利用的土壤速效养分提高10-30%;耕地水库――雨水入土速率提高30-50%、贮水量增加1倍左右;土壤氧气库――土壤容重降低20-30%、氧气增加1倍左右;土壤微生物库――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1倍以上;水肥气增加促进作物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

  而且粉垄前置灭茬将秸秆粉碎后直接将其深埋土中,既增加土壤有机质又避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克服了拖拉机浅耕秸秆难以还田的弊端,实现了种地养地肥地的良性循环。如此一来,粉垄耕作创造了土壤水、气、热、微生物协调生态环境,活化土壤养分减少化肥20%左右仍能保持较好产量水平,加上化肥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及土层倍数增加,土壤化肥浓度被稀释1倍左右且易随水下沉,使氮氧化物、氨气的释放量减少30%以上,同时粉垄培肥地力,可减少30%左右“尘泥”的空扬。结合工业治污等措施,达到治理雾霾灾害目的是可以期望的。

  

  袁隆平院士(中)考察广西淮山定向生态技术

 

  此外,基于粉垄贮水能力,建立庞大的“土壤水库”,把当地有限的天然降水(雨水、雪水)尽量接纳让深厚的土壤贮存起来,提高域内空气湿度,减少灌溉,减少地下水资源的抽用,以水调气,以水调温,可实现缓减高温天气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3.一本民族延续发展账:不让污染影响人口数量和质量

  没有人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根据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项目成果显示,农药化学污染物是我国食品污染主要源头。毫无疑问,化肥农药等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保障人类获得丰厚农产品的同时,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与危害,进而影响到人类身体健康。

  有研究表明,农药的分子结构比较稳定,绝大多数在人体内很难被代谢分解、排泄,从而致致和引发各种疾病。癌症、不孕不育症、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均与农药污染有关。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了63万人。另据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目前已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而20多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不孕不育率仅为3%。探究不孕不育的因素,“病众口入”是绕不开的要点。

  而粉垄有利减少化肥农药,维护大众健康。粉垄有如盐碱地土壤盐分浓度被下降的原理,耕地可减施化肥农药,长期坚持,就有可能可将几十年来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残留的有害物质逐步净化。粉垄解决安全食物来源、生态环境改善、国民身体健康保障尤其是生育能力持续保障,因此可称之为最大民心工程。

  此外,人类不因自身过于“自私”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增产粮食,就能够不伤害或灭杀更多的其他鱼类、蚯蚓、蝼蛄等生物。在自然界生物大家族中,除了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之外,还能保持与其它生物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就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

  

  有专业人士评价,粉垄超深耕不乱土层耕作栽培技术,圆了人类千年农耕梦想,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性科学技术——是超深耕打破坚硬的犁底层、重新利用土地土壤的“破冰型”技术;是对可持续培肥地力、活化各种土地资源并良性发展的“先锋型”技术;是土地、天然降水、太阳光能等自然资源增量利用的“总开关型”技术。并且还是绿色发展技术、物理性改造盐碱地技术、治水型技术、自然增鱼技术等。总起而言,粉垄突破农耕和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是连结农业发展、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体健康的“核心技术”和“驱动源技术”,总体可将粉垄技术称之为“活化资源健康人类型”的可永久应用的“粉垄物理农耕与农业绿色发展技术”。

  

  

  可以想见,当人类可以轻松驾驭自然资源整体综合开发利用,让几十年来化肥农药和工业污染的大江小河及近海水域,因为粉垄建起庞大土壤水库和减施化肥农药,可以让其自然生息,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优质鱼类蛋白质产品、保障人类健康,而且也因鱼多每时每刻在打扫卫生让江河水体清洁生态起来,还可提供更好的航运与发电,是开天辟地的造福人类之举。

  我们相信,靠化肥农药增产时代,正在呼唤一个更多依靠土地、天然降水和太阳光能解决农业和人类生存美好的粉垄时代到来。粉垄“自然力”若能全球化应用,对保障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对食物的日益增多需求,对减少一些地区缺粮而产生冲突乃至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正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正奋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每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成果,都弥足珍贵。粉垄,展现出发明创新的价值,科学的能量,“中国创造”的担当,是民族的骄傲、历史发展的重要承载!(徐国信)

  

 

  山东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实施粉垄改造中度盐碱地效果

  

 

  背景链接:

  广西农科学韦本辉教授带领团队发明的粉垄技术(又称深旋耕技术、粉耕技术),10年来,已在24个省(含9个盐碱地省)、34种作物应用,示范面积达150多万亩,经过了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考验,粉垄在零增加或适量减用化肥农药的条件下,能够增产10-50%、品质提升5%、比较效益增加15%、保水1倍。粉垄形成了一种继人力、畜力、拖拉机耕作之后的“第四代农耕模式”和绿色高效“粉垄雨养农业”优势技术属性。

  多年来,粉垄得到了许多院士专家的关注和肯定。2012年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为主任委员,对粉垄成果鉴定为“具原创性,可应用各种农作物及盐碱地改造和生态重建”的评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2014年给农业部科教司写信建议立项研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可在全国推广了”;2016年广西农业厅、科技厅组织张洪成、荣廷昭院士等专家进行可行性评估认定为“粉垄技术可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增产、生态改善技术加以推广应用,建议加快全国推广”。2017年10月20日,粉垄又迎来一次特别“检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在阅看粉垄相关资料和视频之后,给粉垄发明者韦本辉教授复电表示“祝贺”肯定和期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8年1月13日,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张洪程院士等进行成果评价,认定“粉垄是一种非常重大的发明”,是“土壤耕作技术上的重大创新,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5月,“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被农业部列入全国100项主推技术之一。

  2018年1月22日,中国政府网转发源自《广西日报》的消息:广西粉垄技术达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

  粉垄技术符合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总体思路,为实现“十三五”期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规划做出独特的贡献。